chyuhua 发表于 2012-8-15 12:04

设备保养谁说了算?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6-20 10:26 编辑

  在企业,设备要做预防性维修,按照设定的周期,应该停机修理。一般都是生产调度说了算。 这涉及到公司的策略,是设备维护为生产让 路,还是生产为设备维护让路。有人说这并不矛盾,磨刀不误砍柴功,良好的设备维护更有利于生产的流畅运行。理论上是如此,在操作层面仍然是有很多问题的。
  因为生产需要时间,维护、维修也需要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这个就没有时间做那个,做那个就没有时间做这个。到底是谁给谁让路呢?
  肯定地说:设备是为生产让路的!因为设备不是花瓶,是要为企业效益服务的。这个月的市场形势很好,订单很多,需要设备全力以赴的搞好生产,创造最大化的效益。如果设备部门一味强调要停机检修,可能会贻误创造最大效益的时机。维修活动适应生产的节拍,我们称之为机会维修,这是正确的,也是允许的。
  那么,如果设备状况十分恶劣,继续开动可能造成更大生产损失,甚至造成安全、环境以及职业健康伤害。那么是否还是设备维修为生产让路呢?当然要尊重科学,要做正确的决策。
  其实,生产与设备维护就如同人在工作和身体之间的平衡一样。有的人总是拼命地工作,不做任何修整和“保养”,直到一天累倒,直到透支体力,伤害健康,甚至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把“本钱”消耗殆尽。还有一类人,总是小心翼翼,很注意自己的身体,对待工作和事业就马马虎虎,也许身体尚可,但对组织和社会的贡 献寥寥。从组织和社会的角度,我们既不希望是第一种人,也不希望是第二种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平衡好工作和身体的第三种人。这种人,既能够努力工作,创造 价值,又能够保持健康体魄。这种情况就如同设备与生产的关系一样:我们既希望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又希望其产出最大价值。就是俗话所说,又要马儿快快 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身体好。这就是一种平衡。
  企业在设备保养和维修上是需要投入的,而且这一投入是会有产出的。随着企业在设备维护 保养上的投入加大,设备故障停机所造成的生产损失就会减少,但投入的费用以及预防维修停机费用也会增加,工厂要始终寻找一个综合费用最小化的平衡点。过强 的预防维修投入以及停机检修安排,不但造成维修过剩的浪费,还会带来停机效益损失。反之,维修不足会造成故障停机增加,生产损失加大,甚至导致设备的连锁 损坏,影响安全和环境。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如果工厂经理明白了维修投入产出的概念,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这一平衡了。
  首先,维修部门要对设备状态及其故障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维修部门积极引进状态监测和预知维修手段,并对各类设备及其各类故障后果给出评估。如果某类设备按照劣化状态以及耗损周期,应该进行预防性维修了,而且其故障后果比较严重。要做出分析报告。
  工厂要建立维修经理、主管工程师和生产经理以及生产调度一起参加的例会。在会议上由维修经理报告某类设备状态及需要进行预防维修的理由、依据。由维修和 生产经理协商确定预防维修的时机和停机检修周期,下达相关准备指令。这一具有协调、平衡功能的例会制度十分重要。而是否避免太多争论和分歧就是团队合作文 化和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如果会议效率不高或者无法达成一致,就需要高层领导参与协调和决策。
  在我国的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工序优先和 短路管理的文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和责任型组织文化。工序优先就是在生产期间,生产经理最大,其他部门经理服从生产经理调度指挥,一切为了保产!在检修 期间,维修经理最大,其他经理服从维修经理指挥,尽量缩短检修停机时间,保证检修质量。他们虽然是平级的,不需要他们的上级来协调,在工厂总体目标和效益 最大化的前提下,相互之间可以建立指挥和服从关系。
  生产经理和维修经理的协调会议,就是典型的短路管理。如果不能协调,就只能通过上级领导来绕路决策了。
  最优秀的管理,组织是无边界的,决策来源于信息源。就像人们发现三车间起火了,火光就是命令。每个发现火情的人不必依赖上级指令,就冲上去救火,抢救伤员。这是典型的不依赖行政命令指挥的行为。
  在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是否停机做预防维修,到底是谁说了算?这个答案隐藏在组织文化和可操作的执行制度里。

jxldc.com 发表于 2012-8-15 13:40

一般设备都有保养周期的,时间到了自然就要保养了。

zhaoxiwei 发表于 2012-8-15 20:33

所以要进行趋势分析和故障诊断,判断设备是否可以运行到生产任务可以停机为止。也要区分重要和次要设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备保养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