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发表于 2018-1-15 09:55

音流学:科学与音乐的二重奏

  导读
  这里面的画面都是真实的!用心设计的科学道具让已经很刺激的电子音乐不只被听见了,还可以更直接的“被看见”,视觉与听觉上都非常的奥妙美丽,令人惊艳。来自新西兰的音乐家Neil Stanford这次与导演Shahir Daud合作为他的单曲Cymatis拍摄了一部画面十分特殊的MV,其中运用了许多真实的物理现象,让画面呈现一种未来却奇幻的感官刺激。

  音流学是一种使声音看的见的技术,藉由震动沙子或液体让声波可视化,从达芬奇开始就不断有跨界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探索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共振”之美。现在技术更是可以 多元应用,拿来分析复杂的声波,解读海豚的语言,追朔并重新创造浑然天成的艺术图腾,整个过程就像透过一颗魔法水晶球去观察未知世界一样迷人。

  详情如下:

  第一个实验:克拉尼金属板实验。通过扬声器联合金属板,观察细沙在金属板上的形状。音频每毫秒的变化非常迅速,在调整选择好频率之后,因此最终决定选择四个频率(657Hz,1565Hz,932Hz,3592Hz),用简单的合成技术进行音效的混合。

  第二个实验:软管实验。他们一开始在Stanford的浴室做了拍摄水流的试验,最后发现25赫兹的音频与同等数值的帧率拍摄到的旋转水流正好有理想的半径,和几乎静止的效果。软管和架子鼓以及扬声器和低音炮进行技术性的连接,在水通过螺旋状的软管冻结的瞬间,摄像机以25Hz的帧速率通过,进行记录。为了防止水的漫溢,制作团队的要不断在现场进行水流排出工作。

  第三个实验:扬声器盘实验。Stanford一开始以为这个试验与平板类似,后来才发现要拍到水纹的状态最重要的是音频与拍摄帧率的配合。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液体,才发现冻伏特加酒会显得更有质感。将注入液体的大盘子放在扬声器(音频在50Hz和100Hz)的顶部。在经过多项实验后,选择了冰冻伏特加作为注入液体,因为这种液体带来的厚重感恰到好处。

  第四个实验:铁磁流体实验。铁磁流体很酷的地方在于它能形成有尖利菱角的球体,但是这个过程比较花时间,跟音乐的曲调、节奏都很难合起来。所以他们最后把音乐节奏跟电磁铁开关同步起来,让我们看到不同音调在铁磁流体中制造的回声。选择大小合适的磁体,能够以足够的速度形成所需刺状形态。在磁场关闭后,通过将液态磁体在盘中的回声效应,带动的涟漪诠释声音的形状。

  第五个实验:静电球。这群人一开始想定做一个直径4英尺的超大静电球,但没有厂家能保证电流能靠节奏的起停来控制,所以他们最后买了一个20美金的玩具静电球来操纵。

  第六个实验:鲁本管实验。导演Shahir想到了用焰管的主意。当音频与焰管共振的频率相当时,管子里的液化气形成压力高低不同的区域,从而影响火焰的高低。最后的装置让Shahir想到教堂里的管风琴,所以Stanford决定在这一段采用管风琴声。在金属管内充满可燃气体,与扬声器连接,不同的音频会形成不同的压力波,进一步再通过压力波作用来影像火焰的高低形状。

  第七个实验:特斯拉线圈实验。16000伏的特斯拉线圈制造出了小火花的背景音,但是却没能达到Stanford预期的那种每一次打鼓都有闪电的效果。那个在特斯拉装置周围蹦跳的家伙,全身穿着超过32公斤重的法拉第导电服装,这是他可以制造出惊人的闪电,又不会被电死的原因。最后一幕他脚下的那道电,让整个团队都觉得圆满了。以特拉斯线圈产生的高压电弧在空气中的形状诠释声音的形状,片中的演奏者被特制的全金属外套包裹(类似等电位服的工作原理可能就是一种东西吧),确保人体不会被电伤,同时在鼓棒上缠绕导线来带动电流,形成超现实的美感。

  来源:创元公众号
  作者:素张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流学:科学与音乐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