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n 发表于 2018-6-22 16:17

声学基础知识转发: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噪声和其它污染不同,它是一种物理性污染,声源输出停止后,污染立即消失,不留下任何残余物质。一项环境监测报告表明,全国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噪声污染,干扰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是目前城市居民最为关心、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之一。现在我们对基本的噪声知识进行介绍。

  声学基础  声音(包括噪声)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要有产生振动的物体,即声源,其次要有能够传播声波的媒介,最后还要有声的接受器,如人耳、传声器等。

  1、声音的基本性质
  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形式就是声波,处于一定频率范围内(20~20000Hz)的声波作用于人耳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当人们用手拨动琴弦,弦即振动并同时发出声音,这里琴弦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通常我们把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声源不一定都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如海上的浪涛声和火车的汽笛声。

  如果将一个发声物体置于一个真空的罩子内,声音则传不出来,因此声音的产生除了要有振动的物体外,还必须要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它可以是空气、水等流体也可以是钢铁、玻璃等固体。


  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但并不是物体产生震动后一定会使人们得到声音的感觉。因为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只是在 20~20000Hz之间,这个频率范围的声音称可听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infrasound),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ultrasound)。次声和超声对于人耳来说都是感觉不到的。

  描述声音高低的物理量是频率,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有:声压、声强、声功率以及各自相应的级,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评价量是响度、响度级。

  2、声音的传播与衰减
  声波作为机械波的一种,具有波在传播中的一切特性。当声波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尺寸比其波长大得多的障碍物时,就会发生反射( reflection);当遇到尺寸较小的障碍物或孔隙时,就会发生衍射(diffraction,旧称“绕射”),由于衍射现象同障碍物尺寸与声波波长的比值有关,低频噪声更容易发生衍射;当两个或数个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相遇,其振幅会叠加或削弱,这种现象叫做干涉(interference)。另外,还有声音的共鸣现象和掩蔽效应,等等。

  由于噪声在传播中要不断地被衰减,因此离噪声源近,噪声大些;离噪声源远,噪声就小。噪声衰减的原因主要:①当声波从声源向四面八方辐射时,波前的面积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声波被扩散,通过单位面积上的声能相应减少;②由于传播媒质的粘滞性、热传导和分子驰豫过程等原因,声波被吸收,这两点均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能不断地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导致声强不断衰减。

  3、噪声及其评价
  噪声( noise)通常定义为“不需要的声音”(unwanted sound),是一种环境现象。人一生都暴露在有噪声的环境,噪声也是一种由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物。

  但是噪声有不同于其它污染物象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特点:①把噪声定义为“不需要的声音”是很主观的,被某人认为是噪声的声音,却可能被另外的人喜爱;②噪声衰退的时间短,不像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等那样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因此当人们设法去降低、控制或抱怨环境噪声时,该噪声可能已不再存在;③噪声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难评价,其影响经常是错综复杂的、隐伏的,其影响结果的出现是渐近的,以至于很难将原因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一些听觉可能已经受到噪声损害的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因此,前述以声压、声强、声功率及其相应的级来表示声音的强弱,只是对声音的客观评价量,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人对噪声的主观感觉。实验证明,虽然两个声源的声压相同,当其频率不同时,人耳的主观感觉却是高频声比低频声响得多。亦即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觉不但与声压有关,还与频率有直接关系。如何使噪声的客观物理量与人耳感觉的主观量统一起来,这就是噪声评价的重要问题。

  4、噪声的危害
  人类社会工业革命的科技发展,使得噪声的发生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地区暴露于严重的噪声污染之中,噪声正日益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影响。

  1) 对睡眠、工作、交谈、收听和思考的影响
  噪声影响睡眠的数量和质量。通常,人的睡眠分为瞌睡、入睡、睡着和熟睡四个阶段,熟睡阶段越长睡眠质量越好。研究表明,在 40~50 dB噪声作用下,会干扰正常的睡眠。突然的噪声在40dB时,可使10%的人惊醒,60dB时则使70%的人惊醒。当连续噪声级达到70dB时,会对50%的人睡觉产生影响。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容易使人疲劳,心情烦躁,反应迟钝,降低工作效率。当噪声为60~80dB时,工作效率开始降低,到90dB以上时,差错率大大增加,甚至造成工伤事故。噪声干扰语言交谈与收听,当房间内的噪声级达55dB以上时,50%住户的谈话和收听受到影响,若噪声达到65dB以上,则必须高声才能交谈,如噪声达到90dB以上,则无法交谈。噪声对思考也有影响,突然的噪声干扰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

  2)对听觉器官的影响
  噪声会造成人的听觉器官损伤。在强噪声环境下,人会感到刺耳难受、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引起不能复原的器质性病变,即 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指 500、1000、2000Hz三个频率的平均听力损失超过25dB。若在噪声为85 dB条件下长期暴露15年和30年, 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分别为5%和8%; 而在噪声为90 dB条件下长期暴露15年和30年, 噪声性耳聋发病率提高为14%和18%。目前,一般国家确定的听力保护标准为85~90 dB。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头疼、脑胀、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噪声会使人食欲不振、恶心、肠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功能降低,引起消化系统紊乱;噪声会使使交感神经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噪声还会使视网膜轴体细胞光受性和视力清晰度降低,并且常常伴有视力减退、眼花、瞳孔扩大等视觉器官的损伤。

  吸声、隔声材料和结构浅说  室内装修已成为一项独立的产业 , 大大小小的装饰装璜公司像雨后春笋 , 遍地林立。不少装璜公司,以新风格、新材料、新工艺给室内建筑装修带来新面貌,达到了新水平。

  在很多情况下,室内装修有一定的声学要求。不仅是各类剧院、体育场馆和歌舞厅以及与声学有关的录音室、演播室等专业用房本身有一定的声学技术指标,而且凡是公共场所,一般都需要传播语言或音乐,即使是家庭用房现在也需要有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所以室内装修工程必须重视声学要求。如果忽视这一点,极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有一水上健身娱乐场所,地面基本上都是水面,上空是一大玻璃圆穹项,由于没有声学设计,致使厅内混响时间特别长,当有文娱表演时连报幕的话也听不清。再如有的走廓或门厅,做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但即使是普通的谈话声或背景音乐,也在空间内久传不衰,形成令人烦恼的干扰噪声。

  造成音质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声学设计。不少装饰工程公司本身没有合格的声学设计人员;有的一开始邀请声学专家做设计,以后自以为有了 “ 经验 ” ,便大胆地把设计也承包了;有的是东抄西袭,以为找到了人家的奥秘,你做软包,我也搞软包,你用穿孔板,我也做穿孔板,实际上没有掌握真正的声学要求;也不排除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懂得一些声学知识,但并不精于室内声学的原理和实践,做出了并不合格的声学装修设计。

  室内声学设计是一门系统学科,涉及面较广,本文只就与室内装饰有关的吸声和隔声的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作简单介绍,希望装饰工程人员和业主对声学材料和结构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声学设计为什么作这样那样的处理,从而使装饰工程在美观和声学要求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1、吸声与隔声的基本概念
  首先要明确吸声与隔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声学概念。吸声是指声波传播到某一边界面时,一部分声能被边界面反射(或散射),一部分声能被边界面吸收(这里不考虑在媒质中传播时被媒质的吸收),这包括声波在边界材料内转化为热能被消耗掉或是转化为振动能沿边界构造传递转移,或是直接透射到边界另一面空间。对于入射声波来说,除了反射到原来空间的反射(散射)声能外,其余能量都被看作被边界面吸收。在一定面积上被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声能之比称为该边界面的吸声系数。例如室内声波从开着的窗户传到室外,则开窗面积可近似地认为百分之百地 “ 吸收 ” 了室内传来的声波,吸声系数为1。当然,我们所要考虑的吸声材料,主要不是靠开口面积的吸声,而要靠材料本身的声学特性来吸收声波。

  对于两个空间中间的界面隔层来说,当声波从一室入射到界面上时,声波激发隔层的振动,以振动向另一面空间辐射声波,此为透射声波。通过一定面积的透射声波能量与入射声波能量之比称透射系数。对于开启的窗户,透射系数可近似为1(吸声系数也为1),其隔声效果为0,即隔声量为0dB。对于又重又厚的砖墙或厚钢板,单位面积质量大,声波入射时只能激发起此隔层的微小振动,使对另一空间辐射的声波能量(透射声能)很小,所以隔声量大,隔声效果好。但对于原来空间而言,绝大部分能量被反射,所以吸声系数很小。

  对于单一材料(不是专门设计的复合材料)来说,吸声能力与隔声效果往往是不能兼顾的。如上述砖墙或钢板可以作为好的隔声材料,但吸声效果极差;反过来,如果拿吸声性能好的材料(如玻璃棉)做隔声材料,即使声波透过该材料时声能被吸收99%(这是很难达到的),只有1%的声能传播到另一空间,则此材料的隔声量也只有20dB,并非好的隔声材料。有人把吸声材料误称为 “ 隔音材料 ” 是不对的。如果有人介绍某种单一材料吸声好隔声也好,那他不是不懂就是在骗人了。

  2、吸声材料
  吸声材料是指吸声系数比较大的建筑装修材料。如果材料内部有很多互相连通的细微空隙,由空隙形成的空气通道,可模拟为由固体框架间形成许多细管或毛细管组成的管道构造。当声波传入时,因细管中靠近管壁与管中间的声波振动速度不同,由媒质间速度差引起的内摩擦,使声波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而被吸收。好的吸声材料多为纤维性材料,称多孔性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岩棉、矿碴棉、棉麻和人造纤维棉、特制的金属纤维棉等等,也包括空隙连通的泡沫塑料之类。吸声性能与材料的纤维空隙结构有关,如纤维的粗细(微米至几十微米间为好)和材料密度(决定纤维之间 “ 毛细管 ” 的等效直径)、材料内空气容积与材料体积之比(称空隙率,玻璃棉的空隙率在90%以上)、材料内空隙的形状结构等。从使用的角度,可以不管吸声的机理,只要查阅材料吸声系数的实验结果即可。当然在选用时还要注意材料的防潮、防火以及可装饰性等其他要求。

  多孔性吸声材料有一个基本吸声特性,即低频吸声差,高频吸声好。定性的吸声频率特性:频率高到一定值附近,吸声系数 α 达到最大值,频率继续增大时,吸声系数在高端有些波动。这个f0的位置,大体上是f0对应的波长为材料厚度t的4倍。

  当材料厚度增加时,可以改善低频的吸声特性。相同频率时t2的吸声系数大于t1的吸声系数。如果t2=2t1,则相同吸声系数对应的频率大约为f2=f1,即厚度增加一倍,低频吸声系数的频率特性向低频移一个倍频程。但并非可以一直增加厚度来提高低频吸声系数的,因为声波在材料的空隙中传播时有阻尼,使增加厚度来改善低频吸声受到限制。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有效厚度。像玻璃棉一类好的吸声材料,一般用5cm左右的厚度,很少用到10cm以上。而像纤维板一类较微密的材料,其材料纤维间空隙非常小,声波传播的阻尼非常大,不仅吸声系数小,而且有效厚度也非常小。

  一般平板状吸声材料的低频吸声性能差是普遍规律。一种改进的方法是将整块的吸声材料切割成尖劈形状,当声波传播到尖劈状材料时,从尖部到基部,空气与材料的比例逐渐变化,也即声阻抗逐渐变化,声波传播就超出平板状材料有效厚度的限制,达到材料的基部,从而可改善低频吸声性能。吸声频率特性仍与前述相似,最大吸声系数的频率f0对应的波长大约为尖劈吸声结构长度t的4倍。例如要使100Hz以上频率都有很高的吸声系数,吸声尖劈的长度约为87cm左右。当然这样的吸声结构一般不宜用于室内装修,主要用于声学实验室或特殊的噪声控制工程。

  3、共振吸声结构
  利用不同的共振吸声机理,设计各种类型的共振吸声结构,使吸收峰值选择在所需频率位置,满足不同频率吸声量的要求,特别是解决低频吸声量不足的问题。

  主要利用一下几种专业结构衣达到吸声效果:薄层多孔性吸声材料的共振吸声,薄膜共振吸声,薄板共振吸声,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4、隔声材料
  不透气的固体材料,对于空气中传播的声波都有隔声效果,隔声效果的好坏最根本的一点是取决于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

  隔层材料在物理上有一定弹性,当声波入射时便激发振动在隔层内传播。当声波不是垂直入射,而是与隔层呈一角度 θ 入射时,声波波前依次到达隔层表面,而先到隔层的声波激发隔层内弯曲振动波沿隔层横向传播,若弯曲波传播速度与空气中声波渐次到达隔层表面的行进速度一致时,声波便加强弯曲波的振动,这一现象称吻合效应。这时弯曲波振动的辐度特别大,并向另一面空气中辐射声波的能量也特别大,从而降低隔声效果。

  5、双层隔声结构
  根据质量定律,频率降低一半,传递损失要降6dB;而要提高隔声效果时,质量增加一倍,传递损失增加6dB。在这一定律支配下,若要显著地提高隔声能力,单靠增加隔层的质量,例如增加墙的厚度,显然不能行之有效,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航空器上的隔声结构。这时解决的途径主要是采用双层以至多层隔声结构。

  双层隔声结构模型:单位面积质量分别为m1、m2,中间空气层厚度为L。双层结构的传递损失可以进行理论计算,结果比较复杂,在不同频率范围可以得到不同的简化表示,这里只作定性介绍。

  一般双层隔声结构的两层,不用相同厚度的同一种材料,以避免这两层出现相同的吻合频率。

  在设计和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两层之间不能有刚性连接。破坏了固体 —— 空气 —— 固体的双层结构,把两层固体隔层由刚性构件相连,使两个隔层的振动连在一起,隔声量便大为降低。尤其是双层轻结构隔声,相互之间必须相互支撑或连接时,一定要用弹性构件支撑或悬吊,同时注意需要分割的两个空间之间,不能有缝或孔相通。 “ 漏气 ” 就要漏声,这是隔声的实际问题。

  来源:新浪ehang博客
  原文出自:njsound.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声学基础知识转发: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