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关于Rilling的文章《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ts algorithms》
1、在Rilling的文章《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ts algorithms》中,Figure1中画图时为什么要用”flipud”函数?同时,它为什么不显示如下图所示的实际频率值?2、在Fig.3中,作者为什么要画成log2-log2的形式,为什么不直接画成frequency-error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目的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请指教,谢谢!
本帖最后由 VibInfo 于 2016-10-13 16:11 编辑
原帖由 worldtour 于 2007-6-12 10:32 发表
1、在Rilling的文章《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ts algorithms》中,Figure1中画图时为什么要用”flipud”函数?同时,它为什么不显示如下图所示的实际频率值?
26819
2、在Fig.3中 ...
1.
1) 这是外国人的习惯而已,flipud 只是把纵坐标的上下次序颠倒一下而已
2) 实际频率值上下对称,有必要全部显示吗?
2. 请仔细看看文中的叙述:由于两者呈现对数关系,故用对数坐标画出来较直观(一条直线)。不同人不同的习惯而已 用flipud是因为生成矩阵时下标是从左上角开始的,而matlab中显示时是从左下角开始的,所以有个flipud,上下翻转一下 :@) 看文章不看核心 没有进入状态啊!呵呵,其实看论文就得慢慢来,一遍一遍的看,看多了就会明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