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了所谓的PeakVue技术 实验了一下
其实算不得什么破解,就是google到了份爱默生的培训资料;让师弟照着里面的原理依葫芦画瓢,做了个程序;用实际轴承故障数据测试了一下,效果很好:
不知道还有没有同仁做过类似实验的,从纯学术角度交流一下
回复 楼主 Robotech 的帖子
有意思!请问楼主你的“PEAKVUE”波形的幅值单位是什么?CSI的“PEAKVUE”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时域波形的幅值真实反映了轴承的冲击,但你的“PEAKVUE”幅值好像比较低,莫非是你试验用的轴承故障是极其早期的吗?
感觉你的“PEAKVUE”更像是包络检波。你时域信号的采样率是多少? 如翁工所说,感觉楼主的时域波形冲击值并不大,我感觉是故障轴承冲击在转速2000左右时一般临界值有约3个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小弟拙见! 您就是EMERSON的翁建忠?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4-13 15:11 编辑
原帖由 hammeryet 于 2009-4-15 16:28 发表
有意思!
请问楼主你的“PEAKVUE”波形的幅值单位是什么?CSI的“PEAKVUE”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时域波形的幅值真实反映了轴承的冲击,但你的“PEAKVUE”幅值好像比较低,莫非是你试验用的轴承故障是极其早期的吗? ...
采样频率20K,单位10g,轻载情况下。
不知道跟真实的PEAKVue差距有多大
————————————————————————————
另外,小弟可能用词不当,不应该用“破解”,应该用“尝试”一词
[ 本帖最后由 Robotech 于 2009-4-16 15:09 编辑 ] 这种技术,与SPM的冲击脉冲、加速度包络解调技术相差无几,看不出哪个更有优势?都差不多,只要能够借助它们发现设备故障就可。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4-13 15:11 编辑
原帖由 mingkongfengse 于 2009-4-19 16:02 发表
这种技术,与SPM的冲击脉冲、加速度包络解调技术相差无几,看不出哪个更有优势?都差不多,只要能够借助它们发现设备故障就可。
我理解,这种技术像是把包络技术进又行了“重采样”,只不过,重采样方式比较特殊;是时域的“Peak Hold”重采样,重采样时间间隔的定义有一定的物理背景。 楼主能否把培训资料分享一下?
zhurq2006@21cn.com :loveliness: 楼主能否共享一下培训资料一直没机会去听看看资料也好啊多谢了呢
在下的邮箱:mousebei@gmail.com或者发个附件大家一起学习也好呀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4-13 15:11 编辑
原帖由 Robotech 于 2009-4-19 16:07 发表
我理解,这种技术像是把包络技术进又行了“重采样”,只不过,重采样方式比较特殊;是时域的“Peak Hold”重采样,重采样时间间隔的定义有一定的物理背景。
重采样理解,但是请问,时域的“Peak Hold”重采样能具体解释一下么?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4-13 15:12 编辑
原帖由 HzRad 于 2009-5-4 09:52 发表
重采样理解,但是请问,时域的“Peak Hold”重采样能具体解释一下么?
就是重采样时保持最大峰值 纵坐标的单位是什么?
而且感觉楼主重采样的采样率有些高。 本帖最后由 wdhd 于 2016-4-13 15:12 编辑
原帖由 firecat_2 于 2009-5-5 22:50 发表
纵坐标的单位是什么?
而且感觉楼主重采样的采样率有些高。
本来就是高速重采样,这在csi材料里也是这么说的 大家可以去知识产权局下载公开csi关于这方面的专利说明书
从学术角度来说
根据里面的论述,是可以重复类似方法的
并且也不是没有改进的余地 http://patft.uspto.gov/netacgi/nph-Parser?Sect1=PTO2&Sect2=HITOFF&u=%2Fnetahtml%2FPTO%2Fsearch-adv.htm&r=0&p=1&f=S&l=50&Query=peakvue&d=PTXT
与peakvue有关的专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