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的未来
从填报志愿的那一天开始,自动化的内容与未来就是脑子里面难解的一个结。这几年关
于自动化系未来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无论是褒是贬,大都是从产业的兴衰,校系的
政策以及别人的议论中引申出的感觉,真正从学术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还很少,不
能不说是个遗憾。就本科教育而言,自动化的特点就是博。不少毕业生也恰恰把自己与
其它系的同学相比时出现的博而不精归咎于此,而或多或少忽略了自己在求知过程中钻
研精神的缺乏。我记得5年前我的电力电子实验老师说过,自动化系2字班之后就没有人
懂硬件了。也许是个笑话,但其实也是一种事实。驱动学习的精神信仰越来越表面化实
用化,在工具意识的背后并没有一种更为强烈的信念支持着人继续钻研,成为专家,很
多人仅仅把阈值设定在掌握技巧和成为熟练工种上,这不能不说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悲哀
。就个人而言,回顾在清华将近8年的学习,我觉得各个系有着不同的“风格”,因而学
科设置乃至学生培养的方式都千差万别。自动化的诞生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独立发展的结
果,它的“博”源于内容的交叉以及背景的广泛,换言之,源于它的综合覆盖性;然而
另一方面,它的“独立”源于内容的共性,也就是自身逻辑上的体系性。和信息学院其
它系比起来,这种逻辑上的体系性和内在的一致性显然要难以把握得多。很多人觉得电
子系和计算机系比自动化系的课重,所以在自动化读书可以更轻松。我现在觉得,这是
很大的误解。自动化的培养方式不是分析性局部性的,就像高中教课要分门别类各不相
干,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这种结构的设置和培养目标是与其它形式上类似的系迥然不
同的。它要求的“形散神不散”,需要在对很多独立讲解的课程进行统一的考虑中才可
能体会,需要花大力气联系统一的原理与特殊实例。而这就不同于学一门过一门懂一门
的传统教育方式,自动化系的课是网络的节点而不是孤点。其实每个点的承重未必大,
但整个网的承重却可能大许多,当然也可能更小。都说自动化学的是控制,玩的是系统
,恐怕就是这个道理。遗憾的是,正如一些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评价,“经过摧残人性
的高考,你侥幸得到了那张视为生命目标的录取通知书。一张半价的火车票把你带进了
大学校园。4年之后,你离开了这里,在这段最为青春的岁月里,你得到了什么?150个学分
,摩擦臀部的板凳,陈旧的教材,一个还算漂亮的女朋友,没完没了的自习,刚好可以去美国
的gre分数,计算机或者律师证书,当然还有一张证明你在这里生活过4年的学位证书,它帮
助你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一切让人沮丧,但确实是一个事实。在90年代的中国,大学是
一个愚蠢自在地消磨时光的地方,或是一个背烂英语单词或者学会其他理论知识的地方,
它无法激起青年的热情”,现在我们似乎不习惯探讨“学术”问题,不习惯对于科学和
技术的痴迷与热情,甚至不习惯有“思考的冲动”,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对于以“综
合”和“系统”为特征的自动化而言,还是一个灾难。
随着学术方向的调整优化、研究资金设备的扩充、大师级人物的加盟以及国家迫切需要
的出现,自动化的机会逐渐明朗(当然,这个还要和大家交流,仅仅是个人看法)。然
而,最重要的还是人,是人的激情和求知欲。自动化的未来在于人,在于真正有兴趣的
人。无论对于科学还是技术,强烈的兴趣都会促使人去探索本质,我很欣赏MIT的一句名
言:We are excellent engineers because we are scients.
关于A4的设想: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自动化系有对于学术抱着浓厚兴趣并愿意奉献精力和热情的人,但
是被分割开来,不得不自己克服没有学术积累,缺乏学术争论,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分析
的困难。我们的想法就是“联合起来,形成系统”,搞个民间的学术研究联盟,自己创
造环境。这个东东就是“Autonomous Academic Alliance of Automation”,简写就是
A4。具体的目标群体就是愿意投入研究同时愿意以集体的力量共同前进的同学,具体的
活动就是建立研究平台和组织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与辩论,期望能出现可以参加国际竞
赛的成果,我想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大致的想法,但仍然有很
多未定的东西,希望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商定。如果你感兴趣,那么就请来参加
我们的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