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3|回复: 0

[结构力学] 发现什么是梁的中性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梁在发生弯曲变形时,一侧纤维受拉、另一侧纤维受压,从受拉一侧到受压一侧必然存在一层既不受拉,又不受压的中间纤维层,这一层上纤维保持与变形前相同、且应力为零,被称为梁的中性层。可以认为人们认识了中性层,才真正理解了梁的弯曲。

然而,力学概念很多都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维基础之上,它们不像工程概念,如梁、柱、轴、板、壳、支座等等,可以通过实物观察来认识,这正如力学概念的发现过程,其中包含了曲折的摸索、尝试而逐渐明晰。人们对于中性层的认识也经历这样漫长的探索。

在中性层的发展中,伽利略和马略特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虽然他们没有提出中性层的概念,但他们对梁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中性层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1.jpg
起初,人们只关心梁的承载强度,伽利略和马略特也是这样,因此他们都忽略了梁在弯曲过程中的变形,他们完全忽略了梁上纤维层的伸长和缩短,认为它们是不发生变化的,这就难以得到中性层的概念,从他们的研究中,人们推测他们都默认了梁的不受力层位于梁的最下面一侧,暗含了中性层位于梁的最下方。
2.png
吉拉德,法国数学家、工程师。他在《固体抗力分析》中曾提到伽利略和马略特的梁理论都有广泛的使用,这说明到直到18世纪末,伽利略和马略特梁理论还在普遍使用。正确认识中性层仅从强度入手是不够,还必须讨论梁的变形。
3.png
胡克与伽利略、马略特相比,引入了材料的弹性变形,指出了梁在弯曲时一侧受拉、另一侧受压的事实。但他并没有对中性层进行深入的讨论,只是定性的给出了一侧受拉、另一侧受压的结论。
4.png
1705年,雅各布.伯努利第一次从变形角度研究梁,并给出梁弯曲的挠曲线方程和平面假设。不过雅各布以直线代替梁,实际上忽略了中性层的存在。
5.png
法国科学家帕朗是第一个认真讨论中性层的力学家。他指出当载荷加大时,中性轴(中性层与所研究截面的交线)会移动,在断裂时它将接近凹面边界处的切线。帕朗将自己分析得到的应力分布用于分析马略特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中性轴距离梁顶端的距离与梁高之比为9:1。这一结果,主要没能区分梁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将两者混在一起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预示着对中性层的认识必须先能区分弹性和塑性变形。
6.png
法国科学家库伦1761年从皇家工程学院 (Roy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Mézières) 毕业之后,成为法国军队中的一名中尉工程师,参与设计了各种类型的工事、掩体。期间对应用力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使得库伦成为18世纪弹性体力学研究中的佼佼者。

18世纪末,由加斯拔德·孟治提议成立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7.png
对于中性层的人,杜品、杜留和纳维都是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学生。
8.jpg
杜品和杜留同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Ecole Polytechnique) 的毕业生,杜品在梁的弯曲实验中观察到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并进行了区分。杜留让中性轴满足拉力矩和压力矩相等,对于矩形梁和圆截面梁是正确的,但对于等边三角截面梁,其得到的刚度较理论值小,这一差异就在于中性轴的位置选取不对。六年后,同为法国工业学院的纳维完成了对中性层理解最后的工作。
9.png
法国力学家纳维很清晰的区分了梁的弹性变形和永久性变形,并指出只有在弹性范围内力和变形才满足虎克定律。这为他发现中性层奠定了基础。在中性轴的分析中纳维实现了多次自我转变,起初他沿用马略特和雅各布的结论,认为中性轴不重要,1819年修正为“拉应力对中性轴的力矩必与压应力对此轴的力矩相等”。1826年修正为:“当材料服从虎克定律时,中性轴通过截面的形心”。至此,关于梁的中性层、以及正确的应力分布问题才算尘埃落定。

物理学发现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以及它们所遵循的规律,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工程学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和结构,组合、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结构实现某种功能、造福人类社会。力学则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出本不存在的理性概念,借助于这些理性概念为自然和社会构造出一套理性体系,成为社会和自然运行的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 武际可. 说梁——力学史札记之十九[J]. 力学与实践, 2008, 30(06).
[2] 武际可,黄克服.对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力学与实践,2000,22(5):69~72
[3] 常振擑[译]铁木辛柯[著]《材料力学史》
[4] 百度、维基等百科知识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太原科技大学。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27 23:42 , Processed in 0.10059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