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51|回复: 8

[车辆工程] NVH技术进展、趋势及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作者:丁渭平   

摘  要:对汽车NVH技术领域的有关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涉及噪声控制技术在汽车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NVH仿真分析的置信度、NVH虚拟环境技术、车辆噪声控制的材料及结构技术等主题,旨在为国内汽车工程领域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与借鉴。进而,为推动NVH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提出了“构建行业性NVH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NVH技术;进展;趋势;建议

Evolvements and Trends about NVH Technology and Our Proposition

Ding Wei-ping

(Institut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To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illumination and reference to domestic automotive engineering field, same new evolvements and trends of development about vehicle NVH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which come down to the subject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in vehicle design process, the reliability of NVH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technology of NVH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terial and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vehicle noise control field. Then a proposition about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y level NVH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NVH technology.

Keywords: NVH technology; evolvement; trend; proposition

0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车辆噪声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中,车外噪声控制须以日益严格的相关环保法规及标准为依据,而车内噪声控制则致力于满足用户对车内声学舒适性的日见苛刻的要求。

长期以来,汽车制造企业投入巨大努力以期全面降低车辆噪声水平。对于早期的车型,多数情况下来源于发动机的噪声在车辆整体噪声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应地,噪声控制的方向也较为明确和单一。近年来,随着发动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动机噪声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当前情况下,发动机之外的其他噪声来源,例如传动系噪声、轮胎噪声、排汽噪声、风噪声以及车身壁板结构振动辐射噪声等,对车辆整体噪声的贡献量比重相对增大,对它们实施控制的必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其重要性也与发动机噪声控制旗鼓相当[1]。由此而导致车辆噪声控制问题的复杂程度剧增,主要体现在噪声控制方向的模糊性、广泛性,以及各类噪声来源与车辆整体噪声水平之间的弱相关性。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由车身壁板结构振动而辐射出的噪声,在车内空间建立声场并与车身结构振动相耦合,其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对于这类噪声,特别是在20~200Hz的频段内,给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所谓的“轰鸣声”,即通常所说的“Booming”,能造成司乘人员的强烈不适感。且在如此低的频段内,常规的吸声降噪措施几乎无效。而主动消声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并由于其用做控制声源的大尺度低频扬声器的空间布置受到限制,亦不能很好地实现工程应用。事实上,对Booming的控制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市场上,同档次车型在常规性能方面的综合“性价比”越来越接近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提高车辆噪声控制水平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和技术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正逐渐演变为重要的设计指标,也是用户所关心的整车性能指标之一。汽车噪声控制水平必将成为决定车型开发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之相关的分析、测试及材料技术等自然成为汽车工程领域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针对近两年来汽车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的有关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汽车工程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的必要的信息、启发与帮助。

1 NVH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1.1 噪声控制技术已应用于汽车新产品的设计阶段

对汽车噪声的控制正在由“亡羊补牢”向“未雨绸缪”发展。国外一些汽车公司已将噪声控制的理念和技术纳入到新车型设计流程的关键环节[2-5],例如概念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改进设计等阶段,以期从设计源头上确保车辆的NVH品质。

噪声控制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设计阶段,其主要技术环节亦按照内在的逻辑而构成相对规范化的技术流程,一般包括车辆声学品质目标设定、低噪声设计与优化、声学品质评价及设计验证等步骤。当前,声学品质的目标设定已成为工程应用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具体又可分成如下2个层次:

(1)整车级别的声学品质目标设定。按照新的设计理念,整车级别的声学品质应当既能够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声学舒适性要求,又能够充分体现车型档次并强化品牌特色[6,7]。正如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特定的音质和音色一样,或委婉动听以体现其优雅性,或浑厚深沉以体现其尊贵性,或豪迈奔放以体现其充沛的动力性,等等。具体处理时,往往可以从对照(竞争)车型的声学品质出发,“剔除”其中不满意的成分,然后再将其设定为新车型的声学品质目标。在这方面,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小波分析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8,9]。国外已有汽车公司将小波变换用于冲击噪声特性的修改[9],其处理过程类似于经典的短时傅立叶变换,但却更为有效;

(2)系统和元件级别的声振特性目标设定。显而易见,系统和元件的声振特性必须服从于整车声学品质的总体目标要求。这意味着,应当从整车声学品质出发,采用“自顶向下、层层分解”的方法来确定各个系统和元件应达到的声振特性目标要求——即“Cascade”[10],而仿真分析和最优化技术则是支持这一Cascade处理过程的有效手段。

噪声控制技术包含主动控制、被动控制两个方面,如何将其统一于汽车新产品的设计流程,并与汽车结构的低噪声优化设计相结合,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也预示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仿真分析的置信度仍然是应用领域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在汽车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这大大方便了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机理的理解与把握,并提高了设计开发效率,推动了产品加速更新换代。然而,仿真分析的置信度一直是该技术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对于物理机理和数学模型高度复杂的车辆NVH性能,其仿真分析的置信度更是不易保证。这主要因为:NVH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车辆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依赖于声学、结构振动及系统动力学等多个学科中的深层知识。同时,车辆行驶环境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其内在的有关结构、性能参数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变异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另外,很多情况下用作仿真分析输入条件的基础性技术数据并不完备,这会对仿真分析的置信度产生致命影响。

鉴于上述情况,当前关于车辆NVH性能的仿真分析研究均十分重视其置信度的检验与提高[11-14]。一般认为,最具说服力的仿真分析置信度检验方式是分析与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对比。然而,测试结果本身也存在“置信度”的问题。特别是声学测试,对于测试流程、条件及环境非常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测试结果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因而导致仿真分析置信度检验标准的缺失(不可靠)。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外已有研究者将重点转向“试验可靠性”的提高[15]。另一方面,当前应用领域出现了多种支持NVH仿真分析的CAE软件系统,如SYSNOISE、AUTOSEA等。基于不同内核技术的软件系统,其处理问题的适用范围各有侧重。为确保仿真分析的置信度,应充分考虑具体问题的特点而合理选择软件工具。例如:声振耦合有限元技术主要适用于低频范围,是分析车内低频结构辐射噪声(Booming)的有效工具;而统计能量法则更适合于模态密集的中、高频段噪声分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完善仿真分析所必需的基础数据条件,国外汽车工程界投入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有机构建立了车内噪声数据库系统,能够覆盖15种车型的典型行驶工况[16],从而有效地支持了仿真分析过程并有助于确保其置信度。

为进一步从根本上提高NVH仿真分析的置信度,必须立足于有关理论及方法的创新,这也是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集中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多学科综合分析。针对整车结构的多个系统,集成声学、结构振动及系统动力学理论,解析其学科耦合关系,建立多学科综合的车辆NVH性能仿真分析模型,并进一步研制开发适用于工程领域的CAE软件系统;

(2)混合仿真。针对仿真分析建模、求解、检验及修正的全过程,确定NVH仿真与试验流程的交互方式,建立分析与试验研究一体化的车辆NVH混合仿真模型,并研制开发相应的软件及试验支持系统;

(3)仿真分析输入条件反求。以动力学系统的输入识别理论为基础,引入试验模态分析及KBE技术,通过简单的设计性试验以反求仿真分析的输入条件,同时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精度,从而缓解仿真分析基础数据不完备的矛盾;

(4)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揭示车辆内在结构、性能及使用环境中相关不确定性因素对其NVH性能的影响规律,预测计及不确定性因素情况下的仿真分析置信度,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准则。

1.3 NVH虚拟环境技术进一步走向工程应用

针对车辆NVH性能的CAE分析结果,已不仅局限于曲线、图表的形式。借助于虚拟现实环境,可向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及最终用户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听觉、触觉及视觉感受。从而能够在车型开发的早期阶段,先于物理样车的出现而切身体会其NVH性能,并据以进行主观、客观评价和改进设计方案——这个几年前提出的技术概念业已成为现实,并在工程应用中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走向成熟[6,17]。

据报导,国外已有汽车公司研制出适合于工程应用的交互式NVH性能模拟装置——NoViSim,可对由CAE模型预估及性能试验获得的车辆噪声、振动信号实施精确回放。评价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用户等)首先设定对象车型的相关参数及载荷、路况等环境信息,然后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对油门、刹车、档位等进行交互式操纵,获得关于噪声、振动信号的实时反馈与切身感受。还可随时切换车型参数以便针对不同车型进行性能对比,这对于共用平台的系列化车型尤为方便。该系统目前已被有关企业纳入其新品车型的设计开发流程,用于动力传动系统的声学品质目标设定以及概念设计虚拟样机NVH性能的主观评价[17]。

应用车辆NVH虚拟环境技术,可以在设计开发流程中逐步摆脱对物理样车的依赖,并最终实现“零物理样车”的NVH设计开发模式,从而大大缩短设计开发周期并降低费用。这一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一方面,基于对测试环境的完全可控性,上述虚拟环境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实车道路测试方式下的测试环境难以再现、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差的弱点[18]。另一方面,较之传统的实车消声室内NVH测试评价方式,虚拟环境技术能够提供高度逼真且更为丰富的驾乘工况体验,由此可大大提高NVH评价结论的普适性与说服力,并可成为联系专业人员与用户的技术桥梁。

由于尚未实现商品化,迄今为止,类似于上述NoViSim的车辆NVH性能模拟装置仅由个别企业研制并应用。为使这项技术得到推广,实现其商品化是必由之路,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

1.4 车辆噪声控制的材料及结构技术有所创新和发展

迄今为止,阻尼、吸声材料及结构在汽车噪声控制领域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阻尼涂层,泡沫材料,约束层阻尼结构[19,20],内饰吸声表面,以及最近出现的ABA隔热墙衬垫[1],等等。这些已成为改善车辆NVH性能的最主要的工程处理手段。

然而,传统的阻尼、吸声材料及结构普遍存在低频性能差,空间难以布局等弱点,限制了其在汽车上的有效使用。因此,汽车噪声控制领域目前迫切需要能够克服上述弱点的新型材料及结构。在这方面,非阻塞性粉体及颗粒阻尼结构(NOPD)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新技术,其适用频带宽,可以不占用有效空间,并且成本低廉。为使该技术能够在汽车工程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其阻尼作用机理的深入揭示,二是工程应用的指导性原则和技术规范,且后者更为迫切。

另一方面,在噪声、振动的主动控制领域,压电材料体积小、重量轻、响应迅速,因而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目前,国外已有技术机构将压电陶瓷材料用于新型汽车消声器的研制开发[21]。还有试图将压电材料制成传感器和激励器并集成于汽车相关构造当中,例如转向柱等,从而形成机敏结构[22]。现阶段,在汽车噪声控制领域,压电材料技术的应用研究多数还处在探索、试验及改进的阶段。然而,鉴于压电材料的种种优势以及汽车噪声控制的迫切需求,在短期内走向工程应用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2 构建行业性NVH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议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汽车噪声已成为影响车内、外环境质量的急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有关发达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试图从设计源头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收到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而国内针对车辆NVH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设计经验都明显不足。加之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其研究成果往往作为企业核心技术加以严格保密,这使得国内汽车行业难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传统方式获取NVH关键设计技术。这已成为制约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并进而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彻底摆脱这一被动局面,坚持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国内汽车行业迫切需要系统、完善的NVH技术支持与支援服务。鉴于NVH技术的高度复杂性,且在工程应用领域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的现实条件下,单凭个别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取得产业化领域的突破性技术进展,而市场竞争的压力却又刻不容缓。因此,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构建面向全行业的NVH技术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拟构建的NVH技术支持体系是一个以噪声控制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为先导,以噪声、振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并具有自我更新与发展能力的面向全行业的分布式系统化技术服务平台,具有技术支持、交流、管理等的主要职能。在体系的总体构架中应具备如下要素:

(1)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

(2)噪声、振动控制的核心技术。具体涉及:工程分析与设计、测试设备与环境、技术经济分析、工程数据与技术信息系统等,并须对相关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

(3)体系运行模式。包括应用、维护、自我更新与发展等。

事实上,国内许多同行专家对此已有共识。噪声振动学组(NVH-China)的成立无疑为开展此方面的技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组的作用,依托行业技术归口管理部门、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相关院校及科研单位等的综合优势,在尊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尽快推动该项工作的立项与实施,并为之提供可靠的组织与技术保障。

3 结束语

长期以来,有关发达国家对汽车噪声控制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该领域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论和技术空白,其中有许多是世界性的难题。即意味着相对于汽车技术的其他方向,在汽车噪声控制领域中目前尚未形成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格局。国内汽车行业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时机,在跟踪、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形成“后发优势”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力求在短期内取得某些方面的率先突破,从而带动汽车噪声控制技术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Saeed Siavoshani, Jay Tudor. ABA -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 Dashmats. SAE 2005-01-2277

[2] Jason March, Gareth Strong, Simon Gregory, Benny Rediers. Achieving Diesel Vehicle Appeal Part 1: Vehicle NVH Perspective. SAE 2005-01-2484

[3] Jason March, Andrew Ward, Colin Bennett, Craig Towalski. Achieving Diesel Vehicle Appeal Part 2: Powertrain NVH Perspective. SAE 2005-01-2489

[4] Davide Caprioli, Claudio Bertolini, Ciro Gaudino. Improved NVH Performance Via Genetic Optimization of Damping and Shape of Vehicle Panels. SAE 2005-01-2329

[5] Peter C. Laux, Kevin J. Blauwkamp, Phillip E. Cho, Robert J. Unglenieks. Robust Proces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SAE 2005-01-2395

[6] Roger Williams, Fraser Henderson, Mark Allman-Ward, Garry Dunne, Martin Cockrill, Stuart Adlard. Using an Interactive NVH Simulator for Target Setting and Concept Evaluation in a New Vehicle Programme . SAE 2005-01-2479

[7] Georg Eisele, Klaus Wolff, Norbert Alt, Michel Hüser. Application of Vehicle Interior Noise Simulation (VINS) for NVH Analysis of a Passenger Car. SAE 2005-01-2514

[8] Xiangdong Zhu, Jay Kim.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Wavelet Transform for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Impulsive Sound Signals. SAE 2005-01-2391

[9] David Scholl, Mike Blommer. Wavelet-based Modification of Impulsive Sound Character and Application to Diesel Sound Quality. SAE 2005-01-2271

[10] Toru Mori, Akira Takaoka, Matthew Maunder. Achieving Vehicle Level Sound Quality Target by Cascade to System Level Noise and Vibration Targets. SAE 2005-01-2394

[11] Ching-Hung Chuang, Kun-Tien Shu, Wei Liu, Ping Qian. A CAE Optimization Process for Vehicle High Frequency NVH Applications. SAE 2005-01-2422

[12] Venkatesh Kannan, David Greeley, Sandeep D. Sovani, Ashok D. Khondge. Computational Aero-acoustics Simulation of Whistle Noise in An Automotive Air-Intake System. SAE 2005-01-2364

[13] Ashok D. Khondge, Sandeep D. Sovani, Sung-Eun Kim, Steven C. Guzy, Ashraf A. Farag. On Predicting Aeroacoustic Performance of Ducts with Broadband Noise Source Models . SAE 2005-01-2495

[14] Gang Yin, Federico Lucas, Rolf Balte, John G. Cherng. Experimental Variance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 SAE 2005-01-2428

[15] Lijian (Lee) Zhang, Gary Sobek, Liang Chen, Edward L. Peterson.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queak & Rattle Test. SAE 2005-01-2539

[16] Roland Sottek, Winfried Krebber, G. (Randy) Stanley. Tool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 Sound Design of Vehicles. SAE 2005-01-2513

[17] Klaus Genuit, Wade R. Bray. A Virtual Car: Prediction of Sound and Vibration in an Interactiv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SAE 2001-01-1474

[18] F. De Coninck, W. Desmet, P. Sas, J. De Cuyper.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of MDOF Road Reproduction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SAE 2005-01-2393

[19] Jeffery S. Bevan, Philip E. Weber, Kevin King. Acoustic Enhancement Using Chemistry to Formulate A Spray-On Constrained Layer Vibration Damper. SAE 2005-01-2278

[20] Nicholas J. Oosting, Julie Hennessy, David T. Hanner, Dave Fang. Application of a Constrained Layer Damping Treatment to a Cast Aluminum V6 Engine Front Cover. SAE 2005-01-2286

[21] Basavaraju B. Raju, Emanuele Bianchini, Jonathan Arata, Margaret Roylance.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a Baffle-less Automotive Muffler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SAE 2005-01-2353

[22] Emanuele Bianchini.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Automotive Steering Wheels. SAE 2005-01-2546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nvh发展过程

院长,有没有有关NVH国内外的发展进程的资料呀?
发表于 2006-11-2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在设计阶段应用,形成效益说明是一项成功技术,也必将被更多的人关注
发表于 2006-12-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认真阅读,作者是我校教授。
发表于 2008-8-2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我们实验室的丁教授,可惜了以前没有向他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发表于 2008-9-2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NVH 现在开始火起来了,许多单位都开始重视了并开展工作了,
发表于 2008-10-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刚开始接触关于NVH方面的工作,振动与噪音分析目前在国内还是比较少,权威也不够!希望我们国内能有比较权威的培训!
发表于 2008-10-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领域不懂啊:@L
发表于 2023-11-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2 08:58 , Processed in 0.09664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