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yl2323

[声学基础] 轿车车内声品质评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你做频谱分析仅仅只对比PCB1/3倍频频谱吗?你找到主要的频率段,如何定噪声源的?还有打算如何改善?多多指教!undefined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对,我们主要是比较这几种车型的车内噪声状况,您说的定位噪声源,改善,是后续工作。
发表于 2007-12-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香香公主 的帖子

公主的两篇文章很不错,尤其第一篇,做声品质的不能不看。我现在也是在做声品质,大家以后多多交流。
发表于 2007-12-4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既然有人工头,有软件,为什么不用主观评价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主观评价不是一项简单的事,前面有人说过,至少20个评审员,而且这20人必须有一定的声评价经验,譬如尖锐度,粗糙度,抖晃度等,非常难以评价,所以本主题帖子只给出一个简单的总体主观评价值(当然不符合评审团的要求),但这是nvh工程师给的,基本符合大众的评价情况(企业做事情面向市场,非面向科研),我也想建立一个主观评价的团队,但是暂时不能办到。
    客观量评价方面,A计权声压级,3rd倍频声压级还是很经典很有用的,关于心理声学参数评价,国内也是近年来才引进的,而且所有心理声学参数的计算方法都是基于西方人的等响曲线,就算我们用软件算出一堆看似很了不起的值,它究竟能否反映国人的听觉感受,值得怀疑。况且除了响度以外都无正式标准。我有幸得到同济声学所毛老师的指点,他说现在国内声品质最亟待解决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等响曲线!
    看了各位的回帖,感觉自己做的不够。贴子的主题名为“声品质”,而内容偏客观评价,颇有微词也是意料中的,但这正是鄙人的目的,让大家一起道出声品质评价的要点难点,各抒己见,促进解决问题,而不是希望被顶贴。所以也希望各位达人多说说“怎么做”,而不是继续问“为什么”。
    我等会把该案例的心理声学参数值贴上来,各位不吝赐教!

[ 本帖最后由 hyl2323 于 2007-12-5 14:3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hyl2323 的帖子

除了中国人(亚洲人种)自己的等响曲线外,还有中国(亚洲人种)的人头/胸传递函数,这部分如果做好,对研究属于亚洲人种的心理声学和声质量的意义非常重大,我所知广州华工的谢菠逊老师就在从事这个开创性的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a-long527说得对,华南理工的谢老师写过一系列的头传递函数的文章,我现在理解的心理声学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根据声音从外界传递到人耳,再被听觉神经感知的这一传递过程来划分。
    第一个环节是声音从外界进入耳廓(躯干,人头外形的影响),再经过外耳道、中耳、进入内耳的耳蜗,这一过程可以用一个传递函数来表示;
    第二个环节是耳蜗内的基底膜感知声音的过程,bark频带就是一种模拟基底膜感知特性的理论,等响曲线也是基于这一环节的研究。由于中西方人躯干头部外形,耳内构造,基底膜感知特性都是由差别的,所以研究亚洲人的人工头和等响曲线是很有意义的!

[ 本帖最后由 hyl2323 于 2007-12-8 11:34 编辑 ]
ear.gif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声学,转载一些资料: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声波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低于16Hz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振动叫超声波。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主要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由鼓膜、听骨、卵圆窗组成。听道内接鼓膜,传入的声波会引起它的振动。鼓膜后面是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听小骨系统。镫骨与中耳另一端的鼓膜——卵圆窗相接,两端连接的鼓膜和卵圆窗面积很大,起到将声波放大的作用。卵圆窗将声波传导到后面的内耳,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前庭是平衡觉的器官。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其中部有一层膜,叫基底膜。卵圆窗将振动传入耳蜗内的液体,液体中压力的变化便引起基底膜的位移。基底膜上分布着许多听觉感受器——科蒂氏器,它由支持细胞和末端有细毛的毛细胞组成,听神经便由此发出。听神经的兴奋是由基底膜的位移刺激毛细胞产生的,兴奋向大脑传导,最后达到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 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的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声音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频率超过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我看了zwicker的那本心理声学著作,所讲的bark划分就是基于位置理论的。
发表于 2007-12-9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观评价是个更高境界的东西,没搞过。目前自认为把客观噪声控制到合理水平就很不错了,所以认为楼主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 不过,针对楼主所得的最后一条结论,个人认为有待商榷。客观噪声控制一般是从频率段看谁幅值最高,就优先控制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降噪。根据楼主提供的数据看,AUDI要达到CARMRY的噪声水准,首要在50~80Hz频率段,然后才是200~315Hz,要不然整体噪声是下不来的。因此,认为不同车型车内噪声控制的关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个人观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在22楼和23楼讲的这些理论好像是生理声学上的,而不是心理声学上的吧?
如果说错了不要见怪。。。。
zwicker的那本心理声学著作现在也在看,内容好多啊:'(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偏生理方面哈,但是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嘛,这都是心理声学的范围内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补充心理声学评价值
发表于 2007-12-1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毛老师的:国内声品质最亟待解决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等响曲线!
这个的确是,但是这个项目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这个项目做好了,在本领域一定会有很高声望的!
而像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是要运用到工程中的,一般的企业不可能投钱做这类的基础研究!
发表于 2007-12-1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心理声学评价值是用国外的软件算出来的吧?
看了很多文章,似乎响度是对声品质影响最大的一个心理声学参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head的软件算的,方法是基于ISO532响度计算标准。国内的文章结论不一,一般认为响度,尖锐度与声品质相关性较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8 06:05 , Processed in 0.0606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